长江干涸,鄱阳湖枯竭,三峡水库却“躺”满了20亿吨泥沙。近年来,长江流域水管理难度日益加大。
2025年以来,长江中下游多地出现干旱。湖泊开裂,农田开裂,城市水箱状况危急。不少人抬头问天,看向猎物。三峡水库积满了泥沙,何不趁着旱季清理干净呢?理论上看似简单,但到了行动上,就不是一把铲子就能解决的事情了。其背后的技术限制、生态平衡、水运动和编程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得多。水减少,底部暴露,危机变得明显。
今年中下游地区超半数水干得发白,鄱阳湖干得干裂。每年这个时候,湖上仍然开放划船和钓鱼,但今年它已成为“湖边漫步”景点。这场数十年未遇的干旱,是农民心中最沉重的一块石头。稻田缺水,鱼塘干涸。毫不夸张地说,当地产量减少了30%。城市也不能幸免。武汉、南京等地供水告急,居民只能靠自己洗澡。湿地干涸,候鸟不再知道飞向何处,生态系统的节奏也发生了改变。三峡水库已经开始紧急调水,从去年12月到今年4月,三峡水库共放水46亿立方米,看似很多,但长江流域数千公里,一点点水只是沧海一粟。
森林被砍伐,湿地被恢复,河流被筑坝,水循环的一个环节被切断,整体情况变得更加问题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一份报告中称长江的状况是“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一个缩影”。在水越来越宝贵的时代,决定谁来管理我们的河流不再是一个局部问题,而是一个全球问题。三峡水库底部储存沙子20亿吨。三峡大坝是因为长江缺水而建的,是为了蓄水。有人说可以建三峡大坝。为什么关键时刻就不能用呢?答案就在图书馆的后面。
自2003年大坝投入运营以来,每年都有泥沙流入三峡水库。这些沉积物不是“灰尘”,而是逆流而上的泥土、沙子和卵石。它一直在下降y 年。 20多年来,一座重达20.8亿吨的巨型“沙巢”建成。这些淤泥相当于缺口数十亿立方米的水。通常应该储存水的地方填满了沙子。泥沙问题不仅减少了大坝的体积,而且影响了大坝的安全。尽管三峡水库设计了排沙系统,但由于上游存在大量泥沙,其效果有限。泥沙汹涌如洪水,特别是在水季,水位高涨,每年沉积数亿吨泥沙。这种类型的积累称为“慢性疾病”。短期内这可能不是问题,但从长远来看,它可能会导致整个系统瘫痪。
世界各地许多大型水坝都面临着类似的问题。例如,埃及的阿斯旺水坝和美国的胡佛水坝正在发生山体滑坡。国际专家分析认为三峡的情况比他们复杂。库区更深、水流较慢、泥沙较多。清洁难度增加了一倍。不用说,如果沉积物处理不当,可能会影响水电、航运和防洪。一旦失控,问题就会变得普遍。清洁工作看似简单,但实际上是深水炸弹。沉积物可能会带来很大的麻烦,那么为什么不利用旱季呢? ,一次性删除所有内容?说起来容易,但实际上就像“捞月”。
首先是技术限制。三峡水库最深处有100多米,现有抽沙泵最多只能下到30米。如果想要钻到海底,就需要使用大型挖泥船,但由于其体积较大,这些船只只适合深水航道。长江下游通航水深仅12.5米,完全处于可供挖泥船使用。即使制造出特殊的装置,其操作难度也是天文数字。我们来谈谈成本。荷兰三角洲项目也进行了类似的疏浚工程,耗资超过10亿美元。这花了几年时间。说到三峡大小的水库,一般人可能一辈子都买不起。即使挖出来,这20亿吨泥沙又会放在哪里?如果它流向下游,河流就会被筑坝。我需要多少车辆和地形来堆叠地形?不管怎么算,都没有盈利。
时间就更重要了。旱季是三峡需要补充水分的时候。如果进行疏浚,必须停止引水。下游地区干旱将会怎样?因此,水务部门早已放弃了“大规模战争”式的清理,而是选择慢慢控制水源。采用“减沙、库边调度”等科学方法进行淤积。通过调节水位和流量,冲走部分泥沙,减少“水带沙”问题。而且缓慢但持续,不会引起生态连锁反应。世界上也有很多反面教材。例如,有人试图强行清除印度恒河水库的沉积物。结果泥沙进入下游城市排水系统,造成城市持续内涝。最终,成本是原计划的三倍多,问题仍然没有解决。
这是一场困难的比赛,缺水、沉积物和赛程调整。长江缺水和三峡泥沙淤积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事件。沉积会降低存储容量。如果储水量少,储水能力就会减弱。储水不足会加速下游干燥。看似“水问题”实际上影响多个系统,包括环境、农业、能源和交通。虽然三峡水库近年来未能做到除沙排空水库,但正在尽最大努力提供水源和供水。 2025年大旱期间,三峡集团通过精心调度,确保了下游水量基线。它没有“解渴”,但至少“稳定”了你。在全球持续变暖的背景下,这种工程管理能力本身就体现了一个国家应对极端气候的能力。
世界许多国家也正在围绕水资源开展新形式的合作和管理。联合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目标包括大河流域的综合管理。科学被列为优先主题。长江g治理还必须摆脱单一工程思维,考虑加强整个流域系统的协调,甚至利用跨境经验。我们不能仅仅依靠水坝来控制洪水。我们不能单靠天来解决干旱。未来,长江不仅要经受自然挑战,更要在制度、技术、思想层面进行“充电”。
我们已经到了水资源管理不能仅仅靠修建水库来解决的阶段。延长长江的寿命并使其进一步流动需要将科学举措、生态系统恢复和所有人的水资源保护结合起来。这条亚洲最大河流的未来不仅对中国有影响,而且对全球的应对措施也有影响。资料来源:三峡泥沙严重,但为何不严重?处置难度大、清洁成本高 - China.com 2025-05-03
特别声明:本文为由网易自有媒体平台“网易账号”作者上传发布,仅代表作者观点。网易仅提供一个信息发布平台。
注:以上内容(包括图片和视频,如有)由网易号用户上传发布,网易号是一个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的社交媒体平台。